2018年07月08日
 
首页 > 走进港北 > 港北新闻
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丨杨福堂:扶贫好政策致富有奔头
来源:港北区委宣传部 作者:港北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:2018-06-01 11:24 阅读:209

5月24日早上6点30分,港北区大圩镇石古村红卫屯的脱贫户杨福堂已早早起床,走村串户收集垃圾。运完垃圾,他又马不停蹄赶回家里喂猪。“这6头小猪都是我的宝贝,一天也不能饿着。”看着它们吃得津津有味,身材消瘦、肤色偏黑的杨福堂咧嘴笑了起来。

1.jpg

“2015年,我家人均年收入1000元,到2017年人均年收入超万元,这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帮扶。”今年65岁的杨福堂是一名退伍军人,配偶属二级残疾,无劳动能力;育有2女1子,大女儿已经出嫁,小女儿和儿子在校读书,全家就靠他种田维持生活,被定为贫困户。

“我们前期做了多次‘家访’,全面了解他家致贫原因,对症下药制定帮扶措施。”原驻村第一书记周富熙说,要想脱贫,先要帮助杨福堂解决“思想负担”,妻子和孩子是他的“后顾之忧”。周富熙介绍,杨福堂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,他还在读大学的儿子享受“雨露计划”每年3000元的生活补助,读高中的女儿每年有3500元的的生活补助,避免孩子出现因贫辍学,家里还享受低保、水库移民、产业扶持等扶贫政策红利。此外,帮扶单位不定期上门慰问,发放慰问金和急需生活物资,帮助解决生产、生活中的困难。

“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后,如何帮助杨福堂发展产业,让他有长期稳定的收入?这是当务之急。”周富熙说,经过和杨福堂多次交流,发现他有种养的经验和技术,在和杨福堂商量后,就将产业扶贫的重点放在了种田和养殖上。当时,石古村还缺少保洁员,村里为了照顾他,聘请他当村级保洁员,增加一份收入。在完成保洁工作之余,他还能发展种养。

2.jpg

为此,扶贫干部为他量身定制了产业帮扶方案。2017年,杨福堂得到产业扶持5000元,种植了11亩的优质水稻和1亩花生、玉米,又购买10余头生猪、20多羽鸡鸭。“去年我已经认定脱贫,今年两个儿女都有了工作,家里又种了8亩水稻,养肉猪6头,我有技术,现在政府扶贫政策支持力度大,我更有信心了。”杨福堂觉得致富更有奔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