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07月09日
 
首页 > 三农建设 > 农业信息
港北区大力创建富硒 优质稻产业(核心)示范区
来源:港北区农业局转贵港日报 作者:- 发布日期:2017-12-12 15:08 阅读:759

    本报讯 (记者张智荣 通讯员覃如雕 韦锦强)近年来,港北区以富硒优质稻为主导产业,主推水稻新品种新技术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,努力打造“品种优良化、生产机械化、管理科学化、产品优质化、产出高效化”的现代粮食生产典型示范样板,积极创建富硒优质稻产业(核心)示范区。

  完善设施装备,提升农机化水平。三年多来,港北区共整合财政、农业、水利、国土等部门项目资金4860万元,完善核心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,完成水田“以小并大”800多亩,建成三面光水渠95公里、机耕路38.79公里、农机下田坡50多个,实现了田成方、渠成网、路相通、旱能灌、涝能排、旱涝保收的局面。大力推广应用工厂化育秧、无人驾驶植保飞机、稻谷烘干等先进的农机技术,示范区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。至目前,核心区所在的庆丰镇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、各类农业机械24639台套,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%,实现了耕耙、育秧、插秧、统防统治、收割、烘干、加工等主要环节的全程机械化。

  创新经营模式,推动产业转型。港北区成立富硒香米产业联盟,成功培育和引进核心区经营主体11家,大力推行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以及代耕代种代管等合作经营模式。核心区相对集中连片流转的土地达到5200多亩,现代经营模式取代了以分散为特点的“单家独户”经营模式。

  推行标准化生产,强化产品质量管控。港北区建立健全水稻生产质量管控系列技术标准体系,推广新品种新技术,核心区优质稻良种覆盖率达95%,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、水稻生产质量安全等各种关键技术得到推广应用。2017年核心区早稻平均亩产425公斤,比其他区域高出15公斤。

  依托政策引领,促进生产要素集聚。港北区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,引导核心区经营主体累计投入资金1.93亿元。通过与科研机构、农技部门合作,成立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示范区技术专家团队。依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,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,核心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.2%,比广西平均水平高18.9个百分点。

  挖掘资源优势,推进特色产业化。港北区积极推进水稻“产加销”一体化发展,探索稻田复合种养模式,核心区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%以上,引入中国驰名商标“金龙鱼”,成功培育“广西著名商标”2个、“广西富硒农产品”4个,示范区产品逐步实现线上交易。立足乡村特色和景观优势,投入财政资金1400多万元,实施乡村美化、绿化、亮化工程,形成了与示范区相配套的乡村旅游观光带。去年,核心区经营收入达2.96亿元。

  优化发展平台,促进农民增收。该区以示范区为平台,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,引导经营主体优先聘用本地农村劳动力,努力促进当地农民增加收入。示范区创建以来,越来越多的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,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外,在家门口就业就可以获得不低于2000元的工资收入。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引导下,核心区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工作,2016年以来共吸纳扶贫小额信贷资金、产业扶贫资金1596万元,每年可以为4个贫困村集体、472个贫困户带来约127.68万元的产业收入。

  在示范区带动下,港北区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90%;全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%,比广西平均水平高10.7个百分点;全区共有7个品牌大米产品被认定为富硒农产品。